爱体育,爱体育官网,爱体育APP,爱体育APP下载,爱体育下载,爱体育网页版,爱体育电竞,爱体育百家乐,爱体育百家乐,爱体育真人,CBA直播,CBA最新排名,NBA,NBA排名,NBA联赛,NBA直播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巩固。水土流失是黄河“黄”的主要原因。通过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改造、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黄土高原披上绿装,水土流失状况大幅改善,呈现出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蚀和风蚀“双减少”的良好态势。例如,陕西榆林毛乌素沙地曾经风沙肆虐,威胁黄河中游生态安全,经过几代人植树造林,如今榆林市林木覆盖率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6%以上,860万亩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截至2024年底,黄河流域植被面积54.13万平方公里,建设淤地坝5.83万座,水土流失面积由监测以来最严重时的4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4.58万平方公里,黄河年均输沙量从上世纪的16亿吨锐减至目前的3亿吨左右,极大减轻了下游“地上悬河”的淤积压力,为黄河安澜奠定基础。
黄河流域在欧亚大陆的地理格局中处于亚洲东部的枢纽地位,向西与丝绸之路融合,形成了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大通道,向东辐射日本、韩国、朝鲜及东南亚,塑造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黄河流域在中华大地上横贯东西、连通南北的独特地理区位,赋予了其作为文化中枢的历史地位,造就了黄河文化遗产起源早、分布广、序列完整、规模宏大、类型多样等特点。从史前时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到夏商周的洛阳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都城遗址,再到秦汉至明清的长安、洛阳、开封等大古都,黄河流域形成世界上少有的文化遗产廊道和古都带、古都群。同时,黄河流域分布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水利文化遗产、工业文化遗产以及红色文化遗产,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提供了丰富的文旅资源基础。
为摸清资源家底,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2021年黄河流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登记工作,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分别为国家级1042项、省级5317项、市(州)级18759项、县(区)级47581项,总计72699项。其中,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黄河流域占比近三分之一。为做好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河南省启动黄河文化资源普查,共梳理出51172处不可移动文物、7042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47项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488个重大文化遗产。目前,全国正在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和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河南省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共普查登记旅游资源单体228862个,新发现旅游资源单体42738个,占比达18.67%;人文类旅游资源单体187171个,占比达81.78%。为加强黄河水利遗产管理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水利遗产的时代价值,2025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布了嘉应观、林公堤等首批20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
国家文化公园是集中展现中华文明的重大文化工程,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提供了平台支撑。黄河流域以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着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以遗产保护为前提,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营好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展示馆、研学中心,强化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区域性协同。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文旅融合产品、场景、模式和业态创新,积极探索“文化遗产+旅游”“文化遗产+乡村振兴”“文化遗产+城市更新”等多元化路径,着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2025年“五一”假期,河南省接待游客6450.3万人次,旅游收入37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4.8%,开封清明上河园、万岁山武侠城和洛阳龙门石窟接待游客数量位居全省景区前列。
塑造黄河文旅新形象,着力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推出中华文明探源之旅、黄河寻根问祖之旅等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强化区域协同推广,沿黄九省区组建“黄河文化旅游带宣传推广联盟”,发布黄河生态长廊之旅、华夏文明探源之旅、黄河之旅“中国黄河之旅”三大主题线路,出版《中国黄河旅游年鉴》。推进特色品牌塑造,培育“沿着黄河遇见海”“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黄河之心·文化陕西”等区域品牌。构建国际化、特色化产品体系,河南省依托黄河古都群优势,编制《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规划(2025—2035年)》,着力以黄河文化、千年古都、中华文字、中国功夫等为核心,开发黄河古都群国际旅游产品,并以“黄河魂·古都韵·中国情”为品牌形象,规划建设4810公里“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设计“一千里黄河”研学线路与“家在黄河边”实践课程。